声音|《看万山红遍》研讨会发言摘要
在万山一路参观下来,能够深切感受到万山的巨大变化和勃勃生气。再联系《看万山红遍》,更能够强烈感受到现实和欧阳黔森提供的文本的对照。一方面我们感觉到欧阳的作品,确实抓住了这个地方在大时代前进的潮流中,特殊但又带有强烈普遍性的标本的典型价值。同时,他也强有力地、鲜明地刻画了这么多人物。所谓精准脱贫,绝不仅仅是数目字母,说到底要看精气神,要看精神面貌,要看大家创业、奔小康的劲头。我觉得欧阳写出了这个劲头。
采风对于我们来说是深刻的教育。在北京看电视、看报纸、看朋友圈,我们知道什么叫精准扶贫,知道在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概念,都是从新闻中得来的知识。我们需要《看万山红遍》这样的作品,选取这样一个标本,能够清晰有力地让我们看到祖国大地上所发生的是什么样的变化。
反映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的报告文学现在有很多,我也看了一些,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看万山红遍》。一个作品好在哪儿?欧阳黔森这个作品,包括他前面那两篇作品《报得三春晖》和《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能够看到一个作家的胸襟、眼光。他有大胸怀、大眼光,是在一个世界视野、一个全局的视野里面把握全部、把握具体的例子。这样的胸襟和站在时代潮头、站在时代发展高处去看的眼光,是非常难得的,也是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特别缺乏的。《看万山红遍》对创作如何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以及从总体视野当中把握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欧阳黔森写出这样的作品一点也不意外,是应该写好、也必然会写好的。第一,无论他过去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还是在小说中那种对于地方性知识、对于地方性的风俗和生活形态的高度关注,都可以说为他准备了充分的写出《看万山红遍》的条件。当然,更重要的是欧阳黔森长期以来始终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自觉性。有这样的自觉性,有这样的热情,这样的作家到现在也不是很多,而欧阳黔森多年来的创作和生活,都证明着他有这样的强烈意识。
文学作品没理由缺席
欧阳黔森给整个社会呈现了非常有价值的作品。这个作品除了文学价值外,其重大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同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当今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发展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一方面,我们现在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距离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从来没有这么近。但距离近,不等于就是。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三大攻坚战打得如何,实际上关系到能否实现我们的梦想。所以,现在这10年的确是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再来看欧阳黔森的《看万山红遍》的重要性、社会意义、社会价值,会发现它有更多的沉淀。《看万山红遍》这样的作品,是我们文学所应该关注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没有理由缺席。如果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代和重要的节点上,文学呈现的都是小格局,那么和这个时代是不匹配的,是有负于这个时代的。
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性观照
欧阳黔森是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他所擅长的领域非常多,小说、影视文学、散文、报告文学,非常全面。
其创作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强烈的时代情怀。他的创作始终是把自己放在时代当中来认识的。作家的作用,就是要作家的创作能够作用于这个时代、反映时代、记录时代。他主动做时代的记录者。
第二,他有强烈的历史担当。从《看万山红遍》这个报告文学可以发现,他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谈的。现实与历史有什么不同,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新的东西,他把这个记录下来。它是有历史对照性的。
第三,很强烈的现实性观照。他的目光在现实当中的“人”。《看万山红遍》当中写那么多的普通人,从讲习所出来的唱歌的人,后来的张小进、刘永奇等等,这些人,在现实生活当中他们所受到的现实触动,增强了他们参与现实的能力。
通过这3篇报告文学尤其是《看万山红遍》,也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实践在贵州的具体体现。你能看到巨变背后的动力。每一个细节都捕捉到了,几代领导人对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具体指导,都反映出来了。
欧阳黔森的作品,我感觉是现实主义的力作,也是时代精神的大作。他呈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铜仁文本,万山答卷。我想从文学规律上说三句话:
一是,文艺是时代的精神兴起。欧阳黔森的作品,写出了时代的特质、心志、意志,立足时代高地,聆听时代呼唤,解答时代问题,把握时代风云,抓住万山特征,呈现群风精神。这是一种文艺与时代的关系。二是,除了爱,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屈服。铜仁是欧阳黔森血脉之河的上游,他把对故乡的爱、祖国的爱、人民的爱都融入到作品当中,以地质队员的脚力、大作家的笔力、哲学家的眼力、政治家的心力,对存在勘探,对心灵勘探,感而思、思而举、举而满、满而作,写出了铜仁万山的事例。三是,再伟大的虚构都比不上活生生的现实。他的作品是白描的、记事的,不做作,极度的真实,领导与群众,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言情与记事,写景与抒情,记人与记事,从实处来往实处写,以实来呈现。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这3个规律在这个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读《看万山红遍》,心里有感觉,于是我写了“万山红遍”这4个字。这4个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情结,蕴含着一个时代的理想,有非常浓厚的理想色彩。
现在有很多小说不好看也不好读,关键是没细节。这个报告文学有细节,比如他写父亲遇上老虎,让人怦然心动。再写到汞矿枯竭的时候,汞矿工人偷当地农民的东西,非常辛酸。这都是日常生活。报告文学难就难在有没有细节,跟小说比起来,报告文学也需要一种突破。
这个报告文学读起来有一种小说的元素。作品中有春秋笔法,比如写到洋世界村、高楼坪镇,下面有一个夜郎村。这3个地方放在一起很有意味,这几个地名就把世界打通了。我们在这个时代怎么走?有一种象征和暗示。我记得李敬泽说过,小说家分有“信”和“不信”,“信”,写相信生活和世界。“信”是欧阳黔森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乡愁的目的是为了乡喜。不怀有乡喜理想的乡愁,是不现实的和有缺憾的。欧阳黔森的《看万山红遍》,是一种怀着乡愁而乡喜的理想之作。
《看万山红遍》《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我觉得有一个共同之处:欧阳黔森眼里有大事业,心中有大格局。3部作品所叙之事既是贵州的,也是当下中国大地轰轰烈烈进行的脱贫攻坚战的缩影。脱贫攻坚战涌现了可歌可泣的人物典型和事件典型,是大写的个体,也是中华民族大踏步走上伟大复兴之路的集体见证。欧阳黔森对脱贫攻坚战大局了然于心,从而抓住了历史趋势,紧扣现实脉搏,把握时代格局。
3篇作品所聚焦的对象应该说并不大,但这3个对象在贵州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战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是在全国精准脱贫奋战中有很大引导性和示范性的攻坚点,有鼓舞人心士气、发扬时代精神的意义。写好作品中的几个贫困点的脱贫攻坚,需要相应的气度和手笔。欧阳黔森没有陷入过于琐细、冗繁的叙述,而是将细节和思考相融合,将人物和时代相连接,将局部与全局相贯通,因此在叙述上能够生发和保持一种雍容大度,有高屋建瓴之气势,有举重若轻之自如。作品繁笔叙事,简笔写人,注重对脱贫扶贫之事的报告,写人时即便寥寥几笔,也可以做到生动传神。
欧阳黔森的作品有几个特点:
一是见证新时代,讴歌领袖与人民。作品站位高,有议论、抒情、故事,情动自然,具有亲切感、现场感,精准脱贫的细节写得非常生动,作品以朴素的记事见证了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以及人们幸福生活的来源,见证和影响了时代文学,以文学守候我们的时代精神。作家没有对时代采取判官的态度,而是以文学的纪实手法,展示了新时代人们的理想,显得纯粹、结实。
二是突破了常态报告文学的写作伦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报告文学都是写人物、讲故事,很少有议论。欧阳黔森报告文学里的议论,借助总书记的话与自然融入一体,是一种创新。
特别是《看万山红遍》中表现更强烈,突破了报告文学写作的局限,把总书记视察、党的十九大报告、到铜仁的视察与民间生活连带一起无缝对接,完成了领袖与人民的真情抒写,引领了时代之风,为报告文学写作提供了新视角。
三是现实世界真情再现。表面看似写政治,但是实际上也写了人的命运和情。好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情,能把精准扶贫写出情和高度,不容易。
具体说到《看万山红遍》这部作品,我有3点感受。
一是代入感。这篇报告文学写出了万山的历史和渊源,同时浓墨重彩地写到了万山今天的转型和局面。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万山的变化实际上是我们共和国70年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看这篇报告文学有很强烈的时代发展变化的代入感。
二是这部报告文学具有感同身受的参与性。因为我长期从事文学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我们看到的大量报告文学是没有自己的。作者的感受、经历在作品中占很大的作用,比如写细节、人物,这是小说家们的看家功夫,能在报告文学中体现就不同于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家甚至是报告文学大家。
三是感染力。欧阳黔森这部作品感染力在什么地方?在于时政性。在《看万山红遍》这部作品中,它的时政性非常强,作品反复提到4个字:“眼见为实。”《看万山红遍》的感染力,就来源于这种眼见为实的踏实。作家是实实在在的、以眼见为实的方式,以自己切身感受的姿态抒写,所以它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必然的。
我想用4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春风浩荡,人心温暖,秋实丰硕,万山红遍。
春风浩荡指的是党的政策,尤其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带给人们精神世界巨大的变化,以及现实生活、生活面貌的巨大改观。
秋实丰硕,经过10年奋斗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万山红遍。
这部作品对于万山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取得的巨大的成效,给予了一个既全面宏观同时又不乏细腻生动的展示。从2008年到2018年的10年,经过10年的奋斗,万山区的面貌就像这部作品当中展现的那样,也像我们实地踏访感受到的那样,确实是天翻地覆的变化,真的是感受到党的政策英明伟大。这不是说说而已,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这部作品有很出色的文学表达,所以更加具有特殊的感染力。报告文学要遵循文学情感动人的基本的审美属性。在这一点上,作家把握得非常好,他努力通过一些具有表现力的情节和细节,包括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达到这样的目标。一种贴着文学属性的表达,无意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对于一位作家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描绘者、揭示者、表达者,就需要有担当,有一种对于自己所担负神圣职责的清醒认识。我想到韩愈的一句话:“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觉得欧阳黔森的创作印证了这句话。
大量的报告文学在这样一个时代涌现出来,但是真正有传播效果的作品,其实并不多。报告文学作品要能够给大家留下这样一个有力的深刻的印象,达到想要达到的传播效果,我个人觉得第一点,必须是第一现场的问题。这个第一现场包括生活现场、历史现场。第二个问题,怎么在到达第一现场以后,用文学的形式落到文学上面去,这是一个怎么样能够把生活重构到文学里面的问题。
《看万山红遍》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迅速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场做出反应,及时记录时代和历史的动态性变化,采访扎实、思考深刻。从时间的角度上刻下了一道痕,记录了时间纵截面的变化和内容。
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把个体的思考、情感与体验放入到作品当中。一个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人,有着深切个体感受。同时他也知道,努力把这种变化背后的重要原因,从历史、从当下、从背景去说,把意图写出来。
扶贫的题材是相对比较难写的,贫穷的原因大都相同,最后怎么脱贫,怎么样把这样的变化、逻辑写出来,用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还要避免枯燥的罗列,其实是一个挑战。我觉得欧阳黔森在这3篇报告文学当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脱贫攻坚、反贫困,在全球来说都是一场伟大的斗争。贫困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给出了一个作家“我正在哪里”一个很重要的回答。我正在这个时间里面,我也正在这个空间里面,我觉得这一点体现了作家的使命和担当。
报告文学有比较亢奋、高昂的喊叫式的腔调,但是欧阳黔森把这种腔调抛弃掉了。他用平缓的语气,对聊天式的节奏把控得很到位。用这种方式写这部作品,你听我说,你听我在万山看到的、听我在万山听到的、听我在万山想到的。你听我说,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仅达到了传播的效果,也涉及到写作姿态和写作立场。
我们一直讲作家需要找到自己的句子。作为报告文学作家,他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还需要帮助采访对象找到采访对象的句子。这个句子不是一开始就在那里的,你可能要花两三个小时聊,可能最后只用到一句话。《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里面讲到的母先才老人,他说活了这么久,我终于重要了一回。这句话意味深长,这句话可能是聊了很长时间才抓住的。
一个句子立起了一个人,许多的一句话,立起了一部作品。
在我印象里,《人民文学》没有一年内在头条给一个作家上3篇作品的,不说绝后,至少是空前。
我只说一句话:《新华文摘》需要这样的作品。我觉得这篇报告文学呼应着时代精神,说出了自己这个地方的真实故事,这也是欧阳主席自觉地深入生活的结果,也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好作品。
欧阳黔森的精准扶贫报告文学三部曲,让我们看到了一名作家是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战略思想,在贵州人民勇敢奋斗立志脱贫的事迹里,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积累深厚的文学创作和诗意书写的笔触,实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写作的。
书写精准扶贫的报告文学,近年来屡见不鲜。欧阳黔森的“精准扶贫三部曲”报告文学,因为他自己多年来所积累的文学创作经验和将情感真实融入其中而自呈高格。报告文学讲求非虚构性、纪实性。写实和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写作伦理,但一般的写作者,往往不易掌控写实和文学性之间一个有效的平衡,常常流于写实和纪实性材料的堆积,而缺乏艺术性和文学性以及感人的力量。欧阳黔森的“精准扶贫三部曲”不只是贵州人民立志扶贫攻坚的时代史诗,其中文学性才情充沛,具有与他以往的写作一脉传承、一以贯之的艺术性。
“精准扶贫三部曲”还分别以大量翔实的材料、数据和前后的对比,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也给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以有益的启示。
欧阳黔森在报告文学当中,找到了属于他的语言和叙述,作品用了散点透视的写法。很多报告文学都是中心结构,围绕某一个人物写一个英雄的赞歌。散点透视的结构,包括方方面面,对人物的描述不仅仅是对领袖的描写,也有省级、市级、乡镇的领导,包括落实到城市改革过程当中很多最基层的人。我觉得这为报告文学开辟了新的局面。
此外就是跨物的写作。小说家要有综合的实力,应对抒情、叙事、议论、哲理等方面的挑战。从《看万山红遍》中,确实看到了欧阳黔森把小说、历史、方志等融入一炉的跨物写作特点。
这部作品对话性很强,反复地出现了各种对话,包括一种潜在的对话。作者不同身份的自我之间的对话,还有报告文学和人物的对话,反复出现访谈的场景和基层干部之间的访谈,以及农民、市民、村民的访谈,作者与自我甚至作者与万山大自然风貌、环境的对话,都出现在作品里面。我觉得这是作为小说家写报告文学非常难得的一面。
一次采风时,偶然听到采风团团长叶辛老师兴奋地提及:“贵州有个地方,习仲勋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为它的脱贫攻坚作过重要批示……”有过党报、党刊编辑记者的经历,使我至今保持着政治和新闻敏感性,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新时代文学重大题材,马上想到向一直以大手笔抒写主旋律的著名作家、编剧欧阳黔森约稿,并立刻得到了杂志社领导的赞同和全力支持。
通过阅读和编辑欧阳黔森这3篇掷地有声的力作,我才真正认识到“脱贫攻坚”为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才真正认识到“精准扶贫”为什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也看到了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战中没有夸夸其谈、只有默默奉献的美好品行,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脊梁。
担任欧阳黔森这几篇力作的责任编辑,是我的荣幸,使我受益匪浅。
历史巨变还在发生,地方志的记录往往跟不上。我想到我们“新时代纪事”这样的作品,是记载这个时代巨变的,以后我们的方志可能离不开这样的东西,离不开文学所作的奉献。为地方性知识整体性、结构性变迁,用文学的手段记录这种变迁的作品,应该就是新方志文学。这样的作品不好写,要有很充沛的感情在里面才能打动人。我觉得这个作品,是诚心诚意进入现实内部,关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写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命运和特征的作品。
三篇报告文学细读后,深感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他既可以总揽全局,也可以关注生活底层,建构一种独特的叙事形态。作品在思考历史、思考政治、思考人类命运重大的命题当中,展现出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的确表现了作家很高的政治站位和对宏大叙事游刃有余的把握。其文学感染力方面,首先是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其次是富有感染力的政论性抒情,三是结构独具匠心。整篇文章气贯长虹,前后呼应,详略得当。
我把欧阳黔森这3篇报告文学当成“脱贫三部曲”。3个作品,一是题材丰富、坚定,是精准扶贫主题创造性的反映和个案呈现。我觉得意义凸现,集中反映民生和社会问题,这必将进入历史史册。二是欧阳黔森这种写法在同类报告文学当中独具一格,冲击力很大,有思想的价值,作家的艺术表达是非常新颖和独特的。三是在形式与技巧上,有新元素和新风格。作品一气呵成,借鉴小说手法,文学性和新闻性结合,同时凸现文学性的意义,写法饱满。
欧阳黔森深入扶贫一线,扎根人民生活,以报告文学形式谱写了一曲曲贵州精准扶贫工程的壮丽凯歌。不仅如此,欧阳黔森在报告文学写作技法方面的尝试,也值得探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有诗骚传统与文学伦理,有史传传统与历史逻辑,有对话传统与人民立场。
欧阳黔森的3部报告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系列。在空间上,从黔北、黔西北到黔东,跨越大半个贵州;在时间上,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那场伟大的长征,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远溯到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时期。欧阳黔森以宏阔的视野、切实的体验、鲜活的细节、不断的追问、深邃的思考和文字的温度,为读者铺开了一幅幅“讲述贵州决战贫困故事”的文学画卷。
《看万山红遍》将经济叙事、政治叙事、文学性三重功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其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还凸显了地方的文化底蕴。此外,欧阳黔森还在作品中融入了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抒发。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需要高超的叙述艺术。欧阳黔森圆满地完成了挑战,使得《看万山红遍》内涵饱满,风格独特。
杂志美编:郭雪艳
专题组稿:梁豪 赵依
50元任选5期(包快递费)
◆赏读|孟小书中篇:吉安的呼唤
◆青年诗人小辑(三)|朴耳、杨隐、周黑、耿玉妍、张晚禾
◆赏读|李凤群长篇小说:大野
◆赏读|老藤中篇小说:青山在
◆赏读|尼楠短篇:别有洞天
◆青年诗人小辑(二)|郁颜、胡游、丁鹏、安然、麦麦提敏·阿卜力孜
◆ 新时代纪事|欧阳黔森:看万山红遍
◆ 赏读|林森:海里岸上(中篇)
◆ 写作观|葛水平:活水养命——长篇小说《活水》创作谈
◆ 青年诗人小辑|江汀、谈骁、李壮、闫今、祁十木